(精华版)刘胜等|机器人应用与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
机器人应用与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
作者简介
刘胜(1987—),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教授;温锡峰(1998—),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秀英(1987—),女,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摘要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既有文献关于以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转型何以破解产业绿色发展难题尚不明晰。通过实证考察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发现机器人应用能驱动企业环境绩效改善,其减排效应来源于企业能源生产率提升及内部管理效率改善。此外,机器人应用的减排效应对处于最低工资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及使用多功能与搬运机器人强度较高的企业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工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机器人应用;企业环境绩效;污染减排;“双碳”目标
引用格式
刘胜,温锡峰,陈秀英.机器人应用与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5):50-64.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为此,中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绿色转型发展为抓手,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尽管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现阶段,仍面临着加快经济复苏与环保风险加剧的双重压力。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和管理业务流程中对机器人的使用日趋广泛,这也为减少资源要素使用、推动清洁生产过程乃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与方案选择。从理论上看,数字技术应用可通过对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智能和创新技术的运用,在智慧连接、智能通信和自动化生产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为产品设计、生产和服务过程提供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并为降低资源消耗和有害物排放提供技术基础。而数字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机器人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数字化产品及多项数字化技术的具象体现,能为生产制造与管理过程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已有研究更多地讨论了机器人应用对生产率或劳动力配置等方面的影响,或是侧重分析机器人应用对行业或区域层面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关于机器人应用和企业污染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相对不足。为此,加快厘清两者的关系,对以数字化赋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解决深层次的环境治理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创新之处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研究视角来看,基于智慧生产和智能制造的视角,探讨了智能化转型背景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数字经济视阈下实现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并为加快推进“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践参考。第二,从研究内容上看,通过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等大样本数据,进一步整理了微观企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并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为缓解机器人应用的内生性问题的工具变量,从而能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框架下更全面地探讨工业智能化的减排效应,这有利于缓解传统估计方法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第三,从政策应用来看,通过引入交互项的方式来识别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考察在不同的应用情境下机器人应用“减排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可为实现数字经济发展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双赢提供更精细化的定量依据。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识别了企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并将之细化为能源生产率和管理效率机制,通过选取历史上企业所在城市的人口密度作为减缓内生性问题的工具变量。主要结论包括:从整体上看,企业通过在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过程中强化机器人应用,有利于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能源生产率提升和管理流程效率改善是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渠道;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减排的效果存在异质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应用而言,搬运机器人这种自动化产品应用对企业环境绩效有着更为明显的提升效应。此外,在最低工资标准高的地区,利用机器人实现企业污染减排的效果更为突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应着眼于加速传统行业或传统工厂的数字化升级,除外购或自主研发智能化生产线以提升企业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外,还应引入专业的环保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着力提升各层次员工的绿色技能,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孪生系统,以科技赋能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打造更加智慧、更加绿色、更加清洁的“智慧工厂”和“智能车间”。上述过程的转变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因此,除市场自发调节外,还应通过政府绿色技术研发和升级的专项资金补助或定向税收减免机制等多种方式,让更多有升级意愿但资金紧张的企业获得实质性的支持。第二,为充分释放机器人应用的数字红利,应改变过去以生产为主导的单向做法,反过来对企业和市场开展深入调研,了解机器人应用在生产及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堵点痛点及企业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地为广大企业尤其是相对滞后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及实操培训课程,以此精准促进企业间环保知识外溢、管理经验交流和服务资源共享。亟需强化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的培训,加强企业数字技能人才激励,规避“数字鸿沟”和“数字贫困陷阱”,从而推动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流程升级,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
第三,企业为破解面临的“波特假说”中的成本及收益的选择困境,不仅应探索和推广物美价廉的机器人技术类别,还要严格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以确保员工福利。以双向协同机制来强化企业对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使用意愿,倒逼企业摆脱低成本劳动力要素的温床,引导企业将使用机器人技术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用于弥补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运与应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获益紧紧地捆绑起来,惟其如此,才能逐渐对企业形成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更多的先进数字技术应用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第50—64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
往期回顾